江阴:从品牌到品牌经济

2019-08-08 09:02

江南地区的气候不同于北方,空气中总是带着一丝湿润的水汽。《中国名牌》记者来到江阴的那几天,正逢雨季,细雨和风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已入伏的盛夏。在这样怡人的环境里,江阴人没有停下脚步享受安逸。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城市如今依旧像数十年前咬紧牙关脱贫攻坚一般,把“制造”变为“智造”。

“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除了技术、人才,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还是品牌打造。”余江在接受《中国名牌》采访时表示,“品牌经济通俗来讲就是品牌创造经济效益。”

话不长,也没有学术的概念,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品牌经济的内涵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以技术为核心、以劳动力为核心,还是以品牌为核心,最终目的都是去带动经济整体运营。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以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经济,就成为企业乃至地区发展的新竞争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马一德曾表示:“我国推动品牌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质增效,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与江阴市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江阴五大品牌”不谋而合。在谈到“江阴市的品牌经济发展是否必然时”这一话题时,曹洪东对《中国名牌》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业供求关系不断升级,商家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这块已经没有更多的提升空间,相对而言,营销推广也就缺少了活力。这种情况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思路,重新制定品牌策略,扩大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

在早些年,品牌并没有像如今这般受到重视。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当时大部分企业家对于经营都还停留在“产品思维”。正如曹洪东所说,事物的发展总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产品思维”影响下,产品和服务需要新的空间去拓展。这时,“品牌思维”便显得尤为重要。1999年,江阴市便意识到品牌经济的发达与否将是未来决定企业能否有较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于是,江阴市开始规划当地的品牌发展道路。首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对现有品牌进行保护这一问题。从1999年江阴市政府制定对驰名及著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措施至今,江阴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探索了整整20年,基本形成由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江苏名牌以及一批“中华老字号”组成的“品牌群”,品牌发展的基础已经夯实。越来越多的江阴企业通过品牌创新来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倡导江阴品牌正能量和讲好江阴品牌故事,推动更多江阴品牌享誉中国、走向世界。

回顾江阴市20年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不难看出,从维护既有品牌、到建立“品牌群”、再到打响江阴城市品牌,江阴市的品牌强市目标基本上是沿着品牌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单个企业的品牌化运营、总体市场层面的品牌化运营、区域品牌经济系统来实现的。

在谈及江阴市的品牌经济究竟经历了哪些阶段时,曹洪东说:“我国各地区品牌发展的状况从宏观上来看,大同小异。江阴市的品牌发展也基本经历了类似的阶段。”他表示,区域品牌经济建设首先会经历字号品牌阶段。其特征是小规模、个体性、家族传承、师徒相传,注重口碑讲信用,惠泽乡里。但字号品牌阶段受到制度变迁、科技进步、工艺创新、传承断裂等方面的制约。这个阶段其实是品牌价值的积累过程。当迈入广告品牌阶段,先前积累的品牌的价值开始发挥作用。曹洪东强调,其特指以广告作为品牌传播特征的阶段。广告是品牌的传播工具,它本身代表不了品牌。广告品牌是指随着电视、报业发展或其他媒体发展而兴起的以广告作为品牌传播主要手段的情形。

企业或区域的自主品牌意识觉醒后,便开始进入商标品牌阶段。这是为了保护企业利益、企业产品不受不法侵害,通过权威的法律形式或由政府做背书的形式对企业及其产品进行保护。商标本身只是品牌名称或符号,也不是品牌的全部,甚至只是品牌系统要素的很小部分,但长期以来社会或企业把商标作为企业品牌,这是认识上的错误。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通过政府背书或法律确认对品牌进行保护,有其历史合理性。但由于免检产品、名牌产品等其他政府背书行为,不符合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连同知名商标、著名商标认定等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后则是认证品牌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市场充分发展、国际规则逐步互认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时品牌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名称、广告、牌匾,而是全要素的系统化、品牌化。随着国标GB/T27922(星级品牌认证)、GB/T27925(售后服务认证)的实施,认证品牌形成品牌生态系统,其持久性、权威性、规范性、标准性也更加突出。

江阴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品牌经济的范本,单靠沿着这几个品牌经济的发展阶段走下来仍是远远不够的。“注重科技进步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善于商业模式创新,并注重资本运作;企业家的大胆探索精神和敢想敢为的情怀——这是江阴能够从全国县市当中凸显出来的内涵所在。而且其品牌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制造业上。”曹洪东表示。

余江在回答“为什么要强调制造业品牌打造”这一问题时表示,制造业是江阴的一大特点,也理应成为江阴的品牌。“制造业如果一直抱有着‘产品思维’去发展,那么做到头也只是‘比较大的工厂’,只是量的累积。要质变,就必须形成品牌,再转而为制造业赋能。”曹洪东说,“江阴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城市之一,人文历史悠久,工商基因厚重,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品牌建设底蕴和基础。”在品牌打造的过程当中,政府是品牌建设的主导,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市场是品牌建设的主流。

企业品牌创建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促进品牌强企、推动品牌强市,已成为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竞争的重点。由于品牌赋能和品牌溢价的效应,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品牌红利已经优先于人口红利而成为经济发展动力。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劳永逸,也不是单打一,而是品质、品味、品格的统一,是质量、技术、标准、创新、设计、知识产权、工匠精神、信用信誉、社会责任、售后服务、形象传播的综合体现。

时至今日,江阴市一直处于江苏省内乃至国内品牌建设领域的前列。江阴市委宣传部、江阴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8江阴概览》统计数据显示,江阴全市注册商标总数超过34373个,中国驰名商标总数56个,省著名商标总数156个。行政认定商标数和“三名”商标数居全国县市之首,拥有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13个,江苏名牌129个。

目前,江阴有80多家企业的110余个产品成为行业单打冠军。阳光集团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实现江苏省零的突破;兴澄特钢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法尔胜集团获省长质量奖;获评省长奖企业累计达4家。品牌培育成为江阴企业经济增长的助力。截至目前,132家江阴企业成为46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人,主持起草14项国际标准;16家单位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2项国际标准的秘书处设在江阴。